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永城数码印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永城数码印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时期各军阀的军费是怎么来的?
1921年华北大旱,“东北王”张作霖借“赈灾”之名强迫东北农民以半价向奉军出卖粮食,然后由他组织手下到北京和天津售卖,一转手就是三四倍的差价,每天的纯利润高达9000大洋,只要手里有兵有权,各路军阀们多的是搂钱的办法。
(段祺瑞在天津调停张作霖、冯玉祥)
普及一下“大洋”与现今货币的大概比率,在民国时期大洋的购买力是非常“硬通”的,有专家测算过,根据各地经济水平的不一,一块大洋在上海相当于60元人民币、在广州相当于80人民币、在北京相当于120元人民币,而在经济落后的东北,价值高达200元人民币。
靠贿选当上“大总统”的直系军阀曹锟,据称身家达到5000万大洋,折算起来约有六亿元的资产,就算进不去“福布斯排行榜”,也绝对是巨富了。接替袁世凯任大总统的冯国璋所发的横财是“数万万”,估计冯巩看见都得吓着;徐世昌也达到这个数字,张作霖稍逊,也足有“万万”。
(曹锟)
军阀们讲究的是土皇帝般的“家天下”,军队和钱财既是“***”的,也是私人的,所以他们的军费来源和开支仍然是不分彼此,袁世凯曾向五国银行集团借款,拿到钱后直接将其中的2000万大洋存入自己的私人帐户,再弄到青岛的德国银行转存。
当然,军阀混战、军队增加、军费巨增时,指望军阀们把揣进腰包的私财拿出来是不现实的,怎么办呢,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在没有建立起正规的现代化金融制度以前,民国各路军阀筹集军费基本靠土办法。
话说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可以依靠发债筹集军费,添置几艘新的战舰,而当时的清***只能靠征收农业税来增加财政,财政的汲取极为有限,收多了还怕***。在此之后,我们很少看到***发债来筹集军费的,除了一味的加税增收外,还有多种原始手段,最终竭泽而渔,民怨沸腾,被推翻。
北洋时期的军阀军费的一大来源就是向西方列强的洋行借款,以当时的财政算,三分之一用来还列强的款,剩下的军费预算和财政开支根本就入不敷出,只能以新债还旧债,为此不惜以出卖国家的***为条件,例如铁路的修筑权,经营权,矿产***的矿权全都作为抵押,借来的钱大都充作军费,用来扩大地盘和进行争霸战争。
第二位的就是征收苛捐杂税,据说某一地方的税种多达200多种,已经提前征到了建国后的1950年; 第三种就是种植***,强迫本地区的老百姓种植***,然后以低价收购高价卖到上海等大城市,赚取不菲利润; 但是到了北伐战争的新军阀出现后,情况又发生了些变化,进行了一些财政改革,蒋介石控制着江浙一带的税源,宋子文一年能为蒋介石筹得9000余万元的财政收入,处于绝对优势状态。
阎锡山在山西推行新政,经济发展,税收也不断增加,也成为一霸。 不过真正财政能力搞起来,在那个时代非得土改不可。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各显神通了!
随便举几个例子。
贵州军阀王家烈
贵州一穷二白,唯一的出产就是***。
王家烈纵容全省老百姓种植***,然后征收高昂的***税,同时收购***卖到他省牟利。
此举表面上能赚到不少钱,其实对于贵州没有好处。
贵州人民很容易搞到***,导致***的人非常多,男性农民很快就失去劳动力。
连桂军士兵都抽,成为双枪兵,没有战斗力、
民国时期军阀的军费来源比较多样,但也有规律可循,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北洋军阀混战前期的征税;北洋军阀混战后期的整顿,提高汲取能力;***新军阀的进一步汲取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
在袁世凯死后,最高权威的丧失,加上北洋系统的内斗,中央权威急剧削弱。军阀也开启了问鼎与混战时代。这时候军阀的军费主要来源,就是传统的税收系统。
同等条件下,谁占据的地盘人口多,税基就大,税收就多。
(民国财政史)
当然还有一条就是加派,把税收收到n年后,竭泽而渔解决。
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前后大家都是这么依托这种税收方式作战。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供养的部队少。
战争改变制度,这是常识,也是公理。为了获得胜利,军阀需要有更多的钱粮,部分军阀开始了改革,典型的是东北的张作霖与山西的阎锡山。
(阎锡山提高了汲取能力)
阎锡山推行六政,禁止士绅干涉地方行政,提高***汲取能力。在清末,山西和安徽的收入差不多,都在600-700万元左右;到了民国十年,山西的收入已经是安徽两倍,达到1300多万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永城数码印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永城数码印花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