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数码相机拍胶片感觉不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数码相机拍胶片感觉不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如何用数码相机拍出胶片的感觉?
- 为何以前的胶卷相机拍出照片会给人一种怀旧感,而现在手机拍出来的照片却没有那种感觉?
- 为什么感觉拍胶片的面对拍数码的大多有一种优越感?
- 胶片时代的老镜头,色彩还原、反差、分辨率都不及现时的数码镜头?
如何用数码相机拍出胶片的感觉?
对于老摄影师来说,胶片摄影是非常熟悉的。那个时候,从照片的拍摄到交卷的冲洗,从药水的配置到照片的洗印放大,全都是自己手工完成。照片想要的效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那个时代从事摄影的过程还是值得回味的。
现在用数码相机拍摄,比那个年代要方便得多,因为当时一个120胶卷只能拍摄12张照片,一个135胶卷也只能拍摄36张照片,而且胶卷的价格又比较贵,因此每拍摄一张都要前思后想,把所有参数设定的正确与否看过好几遍才能按一下快门。现在就不一样了,数码相机可以拍摄无数张的照片,当然,这也会让一些人拍摄的质量有所下降。因此很多人都怀念胶片时代的感觉。追求胶片时代的感觉。实际上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有胶片感觉的图片,也是能够做到的。首先可以选择黑白的模式,用适当的滤镜加以矫正,增强照片的对比度,适当的提高照片的颗粒度,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就会有胶片的感觉了。
大家看过很多电影,也很难说出胶片是一种什么感觉。过去胶片相机的时候,用反转片拍摄就基本是胶片的感觉了,它是一种胶片正像,通过幻灯机放映出来。正片和负片相比,从色彩还原到通透性,都比负片要好。现在的数码相机感光器件是对负片的模拟,出来的效果有负片的继承性,要想拍摄成胶片也就是反转片的效果又不使用后期调整的话,办法不是太多 。要通过对相机的色彩、对比度、饱和度、曝光度的调整,反复拍摄,找出和胶片效果相似参数。比如,现在相机的色彩饱和度都比胶片要高,就要调低参数减淡色彩,使之更接近自然而不是夸张。其他调整参数也一样,需要在调整中慢慢确定。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数码相机拍不出胶片相机的效果。
如果说想要达到接近胶片的效果,可以用相机内部照片处理功能,或者后期软件来模拟胶片的质感和颜色进行调整,但仍然无法做到和胶片一模一样。
胶片具有独特的魅力,虽然它已经基本退出了民用摄影领域,但胶片特有的颜色、质感、颗粒感等化学与光学产生的奇特反应结果,与数码相机的电子照片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为什么有的摄影师虽然日常使用数码相机进行专业工作,但私下还是愿意用胶片拍摄一些东西,因为始终放不下胶片独特的魅力。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本人用柯达200胶卷拍摄的:
数码设备拍摄的照片只能通过软件处理,将照片的风格模拟实现类似胶片的效果,但不能百分百相似,只能做到差不多看上去像的感觉。
1、相机机内设置。
有些相机机内具有胶片风格的设定,例如富士相机、松下相机等,如下图所示:
相机内直接设置好了模仿胶片色调和质感的风格,拍摄的时候可以直接作用进去,或者在拍摄照片后,在相机内就可以添加胶片滤镜,处理成仿胶片的效果。但本人并不建议这样做。因为这种事先预设好的风格滤镜,往往对照片的影响太大,后期如果再想修片调整照片,往往宽容度已经非常有限,无法再次修改,而前期拍摄中,免不了会有曝光、白平衡等方面的瑕疵,或者拍摄后不喜欢这种胶片风格,想换一种,但这样就都很难再次修改了。这种一次性合成的方式,适合随便玩一玩,出片效果并不好。
2、后期软件制作。
本人建议***用前期拍摄raw格式照片,保留最大宽容度,后期修片过程中,通过软件,制作成仿胶片效果。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保留照片的细节,可以将前期拍摄的不足在后期进行修正,同时可以任意调整颜色风格,模拟各式各样的胶片。在电脑端使用lightroom,在手机端使用vsco或者snapseed,都可以很容易实现模仿胶片的效果。
其实在胶片模仿风格上,vsco胶片滤镜是目前公认的最佳胶片滤镜,它很真实地模拟了各品牌、各型号胶片的风格,在vsco滤镜的基础上,再进行手动设置,将照片细致调整,就可以做出很类似胶片的效果。同时,在电脑端,vsco滤镜也可以嵌入lightroom软件,直接调用使用滤镜,非常方便。
但是任何软件,就最好在使用过程中,都要根据照片拍摄的情况,对照片进行手动微调,不要直接使用滤镜套用,那样往往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破坏了照片原有的画质。
你的相机肯定没有或者没有你喜欢的胶片风格模拟喽,富士奥林巴斯这些都有的选择。佳能好像可以通过软件把调色文件写入相机预设,这得学会简单后期自己编辑一些配置文件去模拟。所以,买一个有胶片模拟的相机去拍,或者自己学后期。胶片风格种类太多,实在不想么相机上简单设置下,如大幅提高黑色暗部值,适当降低高光白色值,加大对比度,用高感少降噪,加入色偏等。
为何以前的胶卷相机拍出照片会给人一种怀旧感,而现在手机拍出来的照片却没有那种感觉?
首先,以前的胶卷相机拍的照片都会洗出来,胶片洗出来的照片本身有特殊的质感,很多人称之为颗粒感,是属于过去时代的一个符号,而在人们的心里留下怀念之情。
其次,以前的胶卷相机拍的都是以前的风景、以前的人,时过境迁、时光荏苒,物非人非,自然就从内心有种怀念和感慨。
而现在的单反和手机拍摄都是现在的情景和故事,每天都常见,所以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加上各种P图软件横行,美颜相机当道,导致满屏的网红脸,千篇一律;拍摄景物也是互相模仿、***,也就缺乏了胶片时代摄影的魅力。
胶片记录的除了怀旧那就是经典,例如现在的电影,什么高级特效、什么高端后期,却很难超越80年代的经典之作;
黑白照片的那个年代,什么美颜相机、天天P图,压根就没有这些美图软件,现在呢?无论是在网上看到的,还是朋友圈刷出来的,不是滤镜就是美颜,根本没有了最初的真实感。
我从两方面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胶片时代的照片是需要在相纸上才能呈现出来,它是物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因为氧化而变得泛黄或者泛蓝,上面还会有一些[_a***_]甚至破损,包括相纸呈现的颗粒感,这些都是时间的印记。这种形式本身就天然的唤起了我们的回忆。
而现在手机拍摄的照片,如果你不打印出来,它就是一堆信息,看得见却摸不着。即便是多年以后再去看,从形式上也不会留下岁月的痕迹。
你的老照片中记录的都是你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和见过的人,以及你自己的成长过程。总之都是之前的岁月了,现在再翻看这些影像的记录,自然会勾起你对过往的怀念之情。
而现在你用手机拍摄的都是你当下的状态,何来怀念呢?只有过去的时光才能触发我们的怀念之情啊,只有多年以后,你现在手机拍摄的照片才可能会引发你的怀念。
摄影是一种严重依赖于器材的艺术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摄影器材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我们拍摄的方式以及照片的存在形式也会有不同。但是摄影的目的无非还是记录和表达,这个永远都不会变。
如果您说的怀旧感是指,家用纸质相片放置时间长腿色发黄的话,你把手机拍的洗印出来一样有。当然现在大家用手机拍完很少洗印照片,就在手机电脑电视上直接观看,这就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差异。这是由呈现照片的材质决定的。
从前的民用洗印照片,是在相纸上用显影定影后显示影像,是用染料染上去的,时间长了会氧化掉色,相纸本身就是一种涂了很多染料的特种纸,而纸属于反光体,是光线照射到相纸上反射到人眼中形成的影像,所以在整个色彩和亮度上感觉会正常许多。
现在的手机电脑电视屏幕是发光体,是由屏幕内置的发光管(LCE/LED)到自发光体主体发射光线(OLED),都是从照片后面打出光来,像平时放映的幻灯片一样,使得照片在色彩和亮度上比纸质的更加光鲜艳丽。而且手机电脑电视的更新频率基本都在2-5年,在屏幕还没有衰减时,设备就已经有更新。
所以数码照片永远看着都是新的,除非你PS,它不会腿色发黄,也就没有了那种怀旧感。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看20年前杂志上的刘德华就有怀旧感,而看20年前他的数字版电影永远年轻。
同样的刘德华,1992年的良友封面(上)怀旧感十足,1993年《天长地久》(下)里仍然鲜嫩。
为什么感觉拍胶片的面对拍数码的大多有一种优越感?
胶卷相机主要在2000年前使用得比较多吧,那个时代摄影器材比较落后,一般的相机无测光系统,主要是靠目测和经验来确定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摄影师为了提高拍摄成功率,流行的是宁欠勿曝的理论,当时相机的镜头也是定焦为主,照片的构图靠的是相机位置和距离的变化,摄影师的镜头感和距离感要求高,当时的摄影师就是一种技术活。而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与发展,数码相机目前都带测光系统,正确曝光已经变很很简单的,不需要多大的技术大家都能掌握,业内也开始流行向右曝光(适当过曝,达到减少澡点),而且镜头也升级为自动对焦头和变焦头,构图更容易,不需要过多的移动,摄影变得更轻松。从上述变化可以看出,拍胶卷片的摄影师更具有技术性和专业性,因此也就出现了拍胶片机的摄影师更有优越感的原因吧。
胶片时代的老镜头,色彩还原、反差、分辨率都不及现时的数码镜头?
我先问问哪一款是数码镜头啊?我知道一些老的镜头在设计研发制作和制造材料不如现在的高,成像、聚焦速度和自动化程度不如新产品。推陈出新就是这个意思。不少胶片时代的镜头可以用在数码机身上的反之数码时代的镜头也可以用在胶片相机上。这是用前苏联鲁比纳尔500mm折返镜头+佳能7d2拍的(镜头图片是借用别人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数码相机拍胶片感觉不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数码相机拍胶片感觉不好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