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敦煌数码印花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敦煌数码印花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传统印染技艺有哪7项?
  2. 印刷术的发展过程?

传统印染技艺有哪7项?

中国传统印染技艺主要有四缬:蜡缬,绞缬,夹缬和灰缬。

古代有关印染工艺的记载很多。《诗经·豳风》中反映了西周的印染,如“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周礼·考工记》记载设色的工匠有 5种,其中画工、缋工约是在织物上描绘图画和图案,而钟工是专管纺织印染。

敦煌数码印花厂,敦煌数码印花厂地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泥金银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图案均为多单位的连续纹样。其中泥金银印花纱***用木刻凸版捺印工艺,三色套印,约捺印1290次,工艺精细;而印花敷彩纱则***用镂版漏印工艺,线条宛转流畅。

由此可见,汉代印染手工艺已臻成熟。唐代,以染缬(即丝绸印染)为服饰成为社会时尚。唐代,染缬品种很多,在制作方法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夹缬、蜡缬(蜡染)、绞缬(扎染)工艺。

其中夹缬工艺已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它是用木板镂刻成两块相同纹样的漏空花版,然后将织物对折,夹在两块花版中间,用绳捆紧,将染料注入花版空隙。干后,拆开花版,织物上便印出对称的彩色图案。

敦煌数码印花厂,敦煌数码印花厂地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59年以来,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了棕色地斜方格小花印花绢、绞缬绢幡等文物。宋代,贵族服饰争奇斗艳,染缬工艺更加精巧。为此,在天圣二年(***)、政和二年(1112),宫廷曾诏令禁止民间穿着华丽的印花丝绸服装

元代,《碎金》记载染缬有檀缬(浅赭色,有晕色效果)、蜀缬(产于四川成都)、撮缬(扎染的一种)、三套缬(三色套印)、鹿胎斑(在紫地、白地或红地上印有白花,纹样如同梅花鹿身上的斑点,因而得名)、锦缬(如同织锦)的方胜格子纹样)等 9种工艺,名目繁多。

明清两代,印染手工艺更加发达。据<天工开物>、《扬州画舫录》、《木棉谱》等记载,印染的色彩更加丰富,有红、紫、白、黄、青、绿、蓝、黑、杂色等类,其中红又分大红、桃红、银红、粉红等,杂色类有古铜、驼绒、虾青等。

敦煌数码印花厂,敦煌数码印花厂地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明代宣德(1426~1435)、崇祯(1628~1644)年间的五彩夹缬丝绸,上有牡丹、石榴、鱼戏荷花等图案,色彩有金黄、淡紫、深蓝、浅蓝、大红、草绿等,有的运用套色叠印工艺,取得丰富的色彩效果。明清两代的浇花布(即蓝印花布),是由宋代的药斑布发展而来,在民间流传很广,并以苏州为最著名。

印刷术的发展过程?

印刷术发展的具体过程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3、佛***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5、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敦煌数码印花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敦煌数码印花厂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