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数码相机胶片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数码相机胶片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傻瓜胶片相机也能拍出胶片质感的相片吗?
当然能了,傻瓜胶片相机就是胶片相机。诞生在数码相机出现之前,国产的使用135胶卷,用法类似于数码相机的自动档,还是不错,僻免了经验不足造成的过曝,欠曝等问题。我的那台相机最后给扔了
什么叫做“胶片味”?
所谓的胶片味,大概可以从两部分来谈:
1. 宽容度
就是高光亮部细节与暗部细节的成像,底片会保留较多的细节,不会亮成一片或黑成一块。
2. 底片色基
每一家底片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家底片品牌,旗下产品也有分不同的色彩与细节设定,所以才会有柯达黄、富士绿、爱克发红、柯尼卡蓝的说法。
另外胶片是由化学物理性质来成像,而数码是用0和1来成像,胶片会比较所谓的颗粒感或层次空间感(数码&类比),数码比较锐利,因此摄影者可以选择想要的感觉来挑选适合的器材。
(以上图片皆为胶片拍摄)
胶片味道,确实是很难说清楚的一件事情,可以肯定的确凿的胶片味道,也有一些共识。
关于胶片味道,我大概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对于彩色负片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固定的胶片味道的了
彩色负片,总之就是乱劈柴了,也就是乱七八糟的了,因为胶片在保存过程中会不断的发生变化,冲洗工艺的不严谨也会造成各种不一样的变化,因此,彩色负片,其实是没啥固定的味道的了。
非要说彩色负片有啥味道,那就是色彩不靠谱的味道了。
彩色负片的色彩,其实真的是不尽如人意的了
可以肯定的是大众层面上认知的胶片味其实就是偏色……
但偏色有偏多偏少之分,你仔细回忆一下,之前小时候家里的相片集,偏色有那么厉害嘛?
不是这样的吧:
那真的胶片偏色是什么样呢?我们先来看看色彩最浓艳的胶片之一 Fujichrome Velvia 100F的产品描述:
可以看到,胶片制造的目标其实是为了尽可能的还原色彩,但是这种还原还是无法完全做到100%的还原现实,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偏色”。
现在拍胶片的流程大体是这样的:选一卷胶卷、拍摄、送到冲洗店进行冲洗、拿回扫描电子文件和胶片。
看看洗好的图,大呼“毒!胶片味!”
数码相机为什么达不到胶片相机的宽容度和细腻度?
胶片成像由化学感光和物理冲印设备共同完成,数码成像完全由电子感光和电存储实现。胶片的银盐感光特性是目前电子感光无法超越的。第二点,胶片叫颗粒,它是乳液性的细腻,是无级感光。数码的是像素,一个像素由四个晶体管来处理,它们得一个个地连接,得通电,得传输,注定细腻不到银盐程度。数码的这些硬伤不仅体现在宽容度,包括色彩等所有感光方面都不及胶片,数码的只是便捷度高、iso调整幅度大,说数码早已超越胶片的只是说说而已。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宽容度
现代数码相机ISO这个概念是伪命题,严格来说是取样的高光和暗部档位。这个可以查询相关数码相机ISO的资料就可以了
你会发现数码相机的宽容度伴随着ISO的升高而降低。比如说D850在原生ISO64下拥有15档的宽容度,但是到了ISO3200的时候就只有12档了,因为ISO的提升,你的高光和暗部档位不能满足你对记录的需求
而这个高光到暗部区间就是宽容度,后期拉出来的也算。
胶片是不讲宽容度的,是讲动态范围,也就是可见光谱下反射光灰度从最亮到最暗的档位,超出的和低于的部分都会被压入,也就是细节丢失……
具体的关系可以查阅动态范围和宽容度的关系。
现在大多数使用索尼传感器的相机,RAW下调整ISO和在拍摄前调整ISO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宽容度下降也是一样的。
现在数码相机的宽容度和胶片其实相同大小的情况下,差别不是很大了,通过后期之后一样能够获得相似的动态范围。
但是色彩这一块还有很长的路
首先大多数的数码相机使用的都是拜耳阵列。这就意味着你的有效像素里面只有1/4的色彩信息。
数码相机也有宽容度,但是目前的技术都无法做到与胶片相似的宽容度,目前日本富士有这方面的技术宽容度增加到了400%另外因为胶片是模拟的,数码相机是数字的,就像液晶显示器和CR丅显示器的区别。
数码相机达不到胶片相机的宽容度和细腻度吗?如果在二十多年前,这话说得对。那时数码相机刚刚研发出来,像素很低,只有几十万,拍出来的照片噪点非常严重,宽容度和细腻度都不如胶片拍出的照片。但是现在却完全反转过来了。现在的数码相机,由于传感器像素的大幅提升和算法的完善,宽容度和细腻度都远远好于胶片。现在反而是说胶片比数码照片更有质感,也就是说胶片有颗粒感,但在细节方面的细腻度,却不如数码照片。现在高级的数码相机宽容度可以达到15,这也是胶片所不及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数码相机胶片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数码相机胶片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